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促进青年交流 推动互学互鉴(3)

来源:中国青年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9-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16年,马赫和两名中国同学组队参加了中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在比赛中获得银牌,“这

2016年,马赫和两名中国同学组队参加了中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在比赛中获得银牌,“这次参赛经历为我提供了很好的创业契机,我由此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

2002年,19岁的加力布高中毕业,凭借优异成绩获得公派来华留学的机会。那是一个略显炎热的9月,他乘坐火车从北京前往武汉,途经辽阔的华北平原。车窗外的景象,加力布至今历历在目——肥沃的土地一望无际,即将成熟的农作物像是给大地铺上一层金黄色的地毯,农民在其间辛勤劳作……

“中国是我认识世界的‘窗口',也是我干事创业的起点。”来自阿富汗的青年创业者瓦希德·艾哈迈德扎伊如此形容他眼中的中国,“开放的中国为世界提供更多机遇,我希望成为一座桥梁,帮助其他留学生和国际人才在这里找到属于他们的机遇。”

2009年高中毕业后,自幼学习小提琴的马星星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上海,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刚来中国的前8个月,我一直在学习中文。”马星星回忆,零基础学习中文很难,但她咬着牙坚持下来,并通过了汉语水平考试,顺利开启了在中国的音乐学习之旅。

“在我童年印象中,中国是花木兰的家乡,是个神奇的地方,那时的我没想到将来有机会来中国工作、生活。”在上海生活了13年,谈起与中国的缘分,来自亚美尼亚的阿斯特丽德·波戈相仍然觉得很奇妙。她给自己取了一个好听的中文名——马星星。

此后的多年间,加力布经常乘坐火车往返于北京和武汉之间。“在火车上看窗外的农田成为我的爱好。”透过车窗,他直观感受到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变,“早先,农民们大多住在红砖砌成的小房子里。如今,沿着京广高铁,可以看到越来越多修葺一新、排列整齐的楼房。”火车载着加力布南来北往,也让他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变化。

近年来,加力布在国内外媒体和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并获得了包括“武汉青年五四奖章”等在内的不少荣誉。但在他看来,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成绩,“我愿把中国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才是我最大的成就。”

因为业务关系,马赫经常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人才交流。“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中国企业聚集国际人才,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发展机遇。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等重要倡议,为世界发展注入动力、带来希望,这些正是各国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所需要的。”

上合组织国家特色商品馆、国际物流港、海洋科学与技术国际创新转化中心……在“国际青年中国行”走进青岛活动中,尼泊尔青年什卡·塔巴·马加尔与来自各国的青年一道,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简称“上合示范区”)、青岛港等地切身感受上合组织开放包容、互联互通的国际合作创新模式,“眼前的繁忙景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上合组织国家经贸合作具有广阔前景。”

本报记者 戴楷然

创业期间,马赫对中国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和包容的氛围深有体会,“在中国,当创业者有了一个不错的想法并愿意付诸行动时,将获得来自政府、学校等多方面的支持,帮助创业者走出、走好第一步。”

促进青年交流 推动互学互鉴(外国青年走读中国)

本报记者 任皓宇 崔 琦

“开放的中国为世界提供更多机遇”

今年是孟加拉国青年莫斯塔克·阿赫迈德·加力布与中国结缘的第二十个年头。初来中国时,加力布还是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本科留学生。现在,他已成为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跨文化交流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的执行主任。

近日,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和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管委会共同组织的2022年“国际青年中国行”活动来到山东青岛。来自10个国家的青年走进山东港口青岛港、上合示范区等地,了解上合组织的国际合作创新模式。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研究》 网址: http://www.zgqnyj.cn/zonghexinwen/2022/0924/1558.html



上一篇:科技日报:中日韩和东盟青年科学家共话数字合作
下一篇:这届年轻人,在便利店找回生活

中国青年研究投稿 | 中国青年研究编辑部| 中国青年研究版面费 | 中国青年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青年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青年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