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校企联动 为青年就业护航

来源:中国青年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9-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叶向宇提出,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校园招聘会从信息化到数字化,再向未来的数智化发展。求职者可通过在线模拟笔试面试或offer智能对比,来提高求职成功率和准确性。 中国人民大

叶向宇提出,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校园招聘会从信息化到数字化,再向未来的数智化发展。求职者可通过在线模拟笔试面试或offer智能对比,来提高求职成功率和准确性。

中国人民大学就业处副处长、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于坤建议,就业单位可以与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增加课题研究、见习、数字化零工等灵活实习实践方式,提升毕业生人力资本。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协调各方资源,发动企业、政府、高校、公益组织,启动了“共创行动”,21家行业企业协会、100余所高校加入了首批“共创行动”伙伴计划。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姜恩来说:“促进大学生就业需要多方助力,应树立就业育人理念,把就业育人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发挥育人主体作用,构建高校全员参与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毕业生闫天怡在2022届校招中拿到了中国进出口银行总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的offer。“大学生要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需要预先的规划、充裕的信息、良好的准备以及积极的心态。”闫天怡说。

为帮助更多大学毕业生找到心仪工作,此次“百校百企”青年就业扶持计划面向全国百所高校学子,以就业研讨峰会、辅导讲座、定向招聘、校园宣讲等多种形式,助力广大毕业生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了解就业相关政策,北京牛客科技有限公司还将联合近百家企业提供近万个就业岗位。随着活动的推进,高校毕业生之间、毕业生与企业之间,可随时随地“云上”交流,让青年大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就业支持。

秋招季来临,2023届高校毕业生即将加入求职队伍。面对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如何通过校企联动,为青年就业保驾护航?

北京牛客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叶向宇观察到,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政策市场风向变化,互联网、教育服务等行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但数字经济、科技创新、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迎来发展新机遇,这同时反映在企业的校园招聘上。

用人单位作为人才主要需求方,其招聘需求和用人机制直接影响青年就业情况。中欧基金总经理、上海市基金同业公会会长刘建平认为,助力青年求职就业,用人单位除了增设岗位、扩大招聘人数外,还可以创新用人机制,深度参与青年人才培养环节,以培促用。“近10年来,中欧基金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基础上,在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等方面做了一些积极探索,引进一大批优秀人才的同时,培养了更多年轻人才。”刘建平说,公司的人才策略已经从“引进成熟人才”转变为“自我培养人才”。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张丽宾长期关注青年就业问题,在她看来,除社会、行业、学校等因素影响青年就业外,青年求职者的就业观念一定程度上也放大了就业困惑。“青年择业心态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存在错位现象。”张丽宾说,很多年轻人从事行政岗位的意愿高,从事一线技术性岗位的意愿低。她建议,青年要树立积极主动和理性的求职理念,进行职业规划时要更加精准。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郭可欣 来源:中国青年报

就业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为帮助学生更好就业,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书记于成文介绍,学校会在日常教学中注重组织学生开展就业能力实训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西部计划”“扬帆计划”“挑战杯”等专项行动。学校还开展了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项目,深化校企合作,打造精准帮扶就业空间和专项团干部结对子就业帮扶机制。

近日,在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北京牛客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的“百校百企”青年就业扶持计划启动仪式上,高校、企业、学生代表齐聚一堂,为青年择业就业支招。

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会长刘辉看来,青年应注重提升数字化、智能化的基本技能以及跨界能力,并鼓励有理想的年轻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之花。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研究》 网址: http://www.zgqnyj.cn/zonghexinwen/2022/0907/1541.html



上一篇:大学生婚育观念变化引发社会关注 未来结婚意愿
下一篇:SINOVAC科兴三价及Omicron株新冠疫苗在智利获批开展

中国青年研究投稿 | 中国青年研究编辑部| 中国青年研究版面费 | 中国青年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青年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青年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