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青年研究》期刊栏[04/29]
- · 《中国青年研究》数据库[04/29]
- · 《中国青年研究》投稿方[04/29]
- · 中国青年研究版面费是多[04/29]
大学生婚育观念变化引社会关注,未来结婚意愿(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相关支持政策正在不断强化。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部门近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将婚嫁、生育、
相关支持政策正在不断强化。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部门近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完善和落实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积极生育支持措施。意见还提出,倡导尊重生育的社会价值、尊重父母、儿童优先、夫妻共担育儿责任;推进婚俗改革和移风易俗,破除婚嫁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倡导积极婚育观念。
中国正处于快速社会转型阶段,青年人的婚恋行为及婚恋观念变化引人关注。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婚育态度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那么,大学生婚育观具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塑造青年人积极健康美好的婚育观?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小魏同学对此十分认同。她认为现在一些恋爱综艺、社会新闻关于婚育的内容呈现过于商业化、娱乐化、极端化,“看完之后让人更不想谈恋爱、结婚生孩子了”。
图表来源:《中国青年报》
“当代大学生对未来的婚恋关系较为看重双方是否真心相爱,也关注经济考量。”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喻丰多年研究积极心理学。在他看来,大学生这种婚恋观既有理想化憧憬,又基于现实化情境,二者存在明显冲突。这种冲突受网络、影视、媒体和一些替代经验的影响。一方面,大众媒介、影视渲染产生的舆论,折射出内隐的婚恋观影响了大学生;另一方面,父母、朋友等出现的案例导致大学生将单个例子而非社会整体作为自身恋爱观的主要来源。“在心理学上,信念一旦产生就很难改变,因为我们只会去找证实它的原因,而常常忽略反对它的原因。”
即将从北京一所高校硕士毕业的陈同学说,“结婚”和“生育”在自己未来的5年规划之中。他希望和女朋友在同一座城市工作、定居,然后结婚、生育。他觉得恋爱可以偏感性,但婚姻和生育应该理性看待,“双方结婚之后,应该就生孩子个数、抚育等进行坦承沟通、相互尊重,因为这会牵扯家庭和谐、开支等问题”。
大学生对未来婚姻和生育问题的理性态度,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目前生育阻碍因素的感知。相关调查显示,居住环境所代表的住房成本、社会环境代表的工作和教育压力、养育成本,成为大学生心目中影响较大的未来生育阻碍因素。
喻丰认为,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很多高福利国家结婚率、生育率依然不高,这似乎是一个现代化困境。破解困境的途径之一是塑造一种更健康理性的婚育文化价值观。作为高校老师,需要时刻了解大学生婚育观念变化以及背后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做年轻人的教育引导工作。他建议开展更多情感教育,让大学生了解恋爱、婚姻与生育之间的关系,防止不良的社会舆论对年轻人造成“脱敏”现象。
生育是未来理想人生一部分
加强尊重婚育的引导与教育
今年以来,一些青年研究机构、高校、媒体针对中国大学生婚育观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大学生希望在26-30岁时走入婚姻殿堂,但婚育的价值基础已经发生变化,更看重婚姻的精神情感支持功能。
作为未来10余年婚育行为的主体,大学生的生育意愿如何呢?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研究》 网址: http://www.zgqnyj.cn/zonghexinwen/2022/0905/1539.html